羽扇豆苗期30~35天,待真葉完全展開后移苗分栽。羽扇豆根系發達,移苗時保留原土,以促進緩苗。在定植以前視長勢情況應進行1~2次的換盆,盆缽的選用高桶盆,以滿足直根性根系的生長需求,確定合理的種植擺放密度。針對秋播種植,越冬時應做相應的防寒措施,溫度宜在5℃以上,避免葉片受凍害,影響前期的營養生長和觀賞效果。羽扇豆性喜涼爽,加上本身又屬于多年生植物,因此在夏季高溫時的管理中應特別注意,防止高溫多濕、陽光灼曬造成的葉片發黃、植株生長矮小甚至死亡。園林應用中,也可直接將開花期的羽扇豆栽于林間樹下、涼爽通風處,方便夏季管理。盆栽觀賞后,要及時剪除殘余花穗和枯老葉片,控制肥水,做好高溫期遮陰防護工作,確保安全越夏。
土壤調節
依據羽扇豆的生長習性,栽培過程中控制和調節栽培基質的酸堿度(ph值)對于羽扇豆的正常生長與開花至關重要。一般情況下較簡便有效的調節方法就是對栽培基質施用硫磺粉。由于硫磺在基質中需一定時間的分解(約40天以上)才能起到調節作用,因此施用應盡早進行。一般在移苗后2~3片真葉出現時開始,施用量視栽培基質原有的酸堿度而定。另外,硫酸亞鐵、硫酸鋁等酸性肥料雖具有短期內降低ph值的效果,但過高的鹽離子濃度會對植物根系造成毒害,生產中要較少使用。
病害防治
魯冰花葉斑病病斑為褐色至黑色,危害葉片及莖的生長,導致葉片早期枯死,可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噴施,效果良好。癥狀葉上發病,初生褐色小斑點,后形成直徑5-14毫米的病斑。病斑融合為不規則形褐色病斑,枯死。多在夏、秋季節發病。葉柄、莖、花瓣有時也可發病。病原是CeratophorumsetosumKirchner,分生孢子圓形或紡錘形,隔膜4-5個,隔膜處縊縮,兩端細胞色淡,中間細胞色濃,大小為64-80×16-16.5微米。傳染途徑以受害莖葉及帶菌種子越冬。
白粉病
魯冰花白粉病的病原菌為蓼白粉菌(Erysiphe polygoni (DC.))
癥狀:發病初期在葉片上產生白色小粉點,溫濕度適宜時,病斑迅速擴大,甚至擴展到全株葉片。病情嚴重時,使葉片被白色菌絲所覆蓋,后期有黃褐色至黑色點(子實體)。葉片病部增厚,枯花畸形黃。
病原及發生規律:病原為蓼白粉菌等。以病殘體上越冬。翌年4~5月氣溫升高,產生分生抱子,借氣流和風雨傳播,抱子可多次侵染。4~10月均可發病。10月花卉入溫室或房間時,病菌也可隨之入內,在適宜的條件下在室內也發病,并成為翌年室外發病的侵染源。
防治方法
(1)栽培管理
注意剪除過密和枯黃枝條,使其通風透光;冬季溫室內不能溫度過低;以排水性能好的砂質土壤種植;合理施肥,增強生長勢,提高抗病性。
(2)消滅菌源
在病害發生輕時,及時清除病葉。在出入溫室和房屋時,要嚴格檢查,發現病葉及時燒毀,避免成為侵染源。
(3)藥劑防治
發病初期噴施農抗120或抗菌BO-10乳劑100倍液,或50%加瑞農可濕性粉劑或75%十三嗎啉乳劑 1000倍液, 10天噴1次,連噴幾次可控制病害發生和蔓延。尤其對托市津、粉銹寧藥劑有抗性的白粉病其效果更好。對于一些新產品藥劑,應詳見說明書或先進行一些小的防治試用,然后再大面積使用。
銹病
魯冰花銹病病原為羽扇豆單孢銹菌(Uromyces lupinicola Bubak),多在葉下面產生銹褐色粉末狀孢子堆。夏孢 子堆主要生于葉上面,橢圓形,排成線狀,淡褐色,有側絲。夏孢子橢圓形,單孢,淡褐色,有細刺,有8-10個分散的芽孔,大小19-26微米×21-32微米。冬孢子堆主要生于葉下面,長形,排成長線狀,不突破表皮,有深色側絲。冬孢子長棒形,雙孢,上端截形或錐形,下部較細,栗褐色,大小18-34微米×35-64微米,柄短,有色。
基腐病
癥狀:病菌主要是侵染幼苗根莖部,致病部變黑或縊縮,潮濕時其上生白色霉狀物,植株染病后,數天內即見葉萎蔫、干枯,繼而造成整株死亡。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uhn稱立枯絲核病,屬半知菌亞門真菌。
傳染途徑:主要以菌絲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殘體內越冬,土壤中的菌絲營腐生活,不休眠。有報道,無寄主存在時菌絲可腐生140天以上,由于該菌寄主范圍廣,主要靠接觸傳染,即植株的根、莖、葉接觸病土時,便會被土中的菌絲侵染,在有水膜的條件下,與病部接觸的健葉即染病。此外,種子、農具及帶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傳播蔓延。